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黑色运动服的年轻人正快步穿过红砖建筑群,他背着剑袋,步履坚定,眼神中透着专注与平静,他就是费若秋——中国击剑队的前成员,如今在哥大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,同时作为校击剑队的主力选手活跃于NCAA赛场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学术殿堂,这位“旅法剑客”的求学之路,不仅是一段体育与学术交织的传奇,更是一次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深刻诠释。
从法国到美国:跨越大洋的剑道之旅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童年,10岁时,他在家乡北京的一家俱乐部首次接触花剑,很快展现出过人天赋,16岁,他入选中国国家少年队,并在亚洲青少年锦标赛中摘银,18岁那年,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:赴法加入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击剑队,一边训练一边完成高中学业。“那时很多人不理解,但我觉得欧洲是击剑的中心,我想去学习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。”费若秋在专访中回忆道。
在法国的五年,他经历了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和激烈竞争,但最终在2021年欧洲俱乐部锦标赛中帮助队伍夺得团体亚军,个人世界排名升至前50,正当职业生涯步入巅峰时,他却选择暂别职业赛场,于2022年秋季入学哥伦比亚大学。“击剑是我生命的一部分,但我不想局限于此,学术一直是我的另一个梦想,尤其是计算机科学——它和击剑一样,需要逻辑、创意和瞬间决策。”
哥大求学:平衡学术与体育的挑战
哥伦比亚大学以严格的学术标准和丰富的体育传统闻名,费若秋坦言,适应期充满挑战。“第一学期是最难的,每周30小时的训练加上硕士课程,时间几乎是以分钟计算。”他主修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涉及算法、人工智能等高强度内容,而NCAA Division I的击剑联赛同样竞争激烈,为了兼顾两者,他制定了精确的日程表:清晨6点起床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实验室工作,晚上再回到剑馆。
“有时候在图书馆调试代码到深夜,第二天还要早起参加比赛,确实疲惫,但击剑教会了我专注和韧性,这些品质在学术中也同样重要。”费若秋笑着说,他的努力没有白费:上学期,他获得了3.8的GPA,并在东部击剑联赛中帮助哥大跻身团体四强,教授和队友们对他赞誉有加。“费若秋代表了一种卓越的平衡——他既是优秀的学生,也是顶尖的运动员。”哥大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·索科尔斯基表示。
击剑与学术:相辅相成的智慧
在费若秋看来,击剑和计算机科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“两者都关乎模式识别和策略,击剑中,你要预判对手的动作;编程中,你要优化算法来解决复杂问题。”他举例说,在最近一次项目中,他利用击剑训练中的实时数据分析方法,开发了一套运动表现预测模型,这门课程最终获得了A+的成绩。
他的跨领域经历也体现在对体育科技的关注上。“我想结合计算机科学和击剑,推动这项运动的创新,比如开发智能护具或训练系统,让更多年轻人受益。”这种愿景源于他的多元背景——在法国,他参与了当地俱乐部的青少年培训计划;在哥大,他加入了体育科技实验室,研究传感器技术在击剑中的应用。
文化融合:从巴黎到纽约的成长
旅居法国和美国的经历,让费若秋成为文化融合的见证者。“巴黎教会我优雅与耐心,纽约则赋予我活力与包容。”他提到,法国击剑注重传统和技巧,而美国更强调体能和创新,这种对比丰富了他的技术风格,在哥大,他积极参与国际学生社区,组织过“击剑与文化”讲座,分享中国和欧洲的体育故事。
“体育是无国界的语言,通过击剑,我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。”他说,尽管远离职业赛场,他仍关注中国击剑的发展,并希望未来能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“中国击剑正在崛起,我们需要更多跨学科的人才——这也是我选择留学的原因。”
梦想与责任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在毕业后继续深造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是体育人工智能。“短期目标是完成学业并帮助哥大赢得NCAA冠军;长期来看,我想建立一座桥梁,连接体育、科技和教育。”他的故事已激励了许多年轻运动员——在社交媒体上,他分享的“每日一练”视频拥有数万粉丝,许多人留言说他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了体育之外的更多可能。
“体育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,它教你如何面对失败、管理时间、拥抱多样性。”费若秋总结道,他的哥大求学路,正如一场漫长的击剑比赛:需要策略、耐力,以及永不退缩的勇气,在曼哈顿的夕阳下,他再次背起剑袋走向训练馆——那里,另一个梦想正等待被书写。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